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预习的习惯
现在很多学生,不到考试不看书,不预习,上课就是听天书。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并且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2、课堂认真学习的习惯
1)跟老师
上课一定要聚精会神,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把老师所讲的一些好的思路,解题方法,或者精彩,重要的地方记到课堂笔记本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及时记下来,下课问老师。有的孩子可能会挑剔老师,嫌弃老师讲的不够生动,干干巴巴,不想听,结果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成绩会下降很多。所以,即便是你不喜欢某个老师,也要认真听课,不要拿自己的成绩、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2)抓重点
抓公共重点、抓个性化重点。因为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提前预习了后,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个性化的重点,即预习的时候不怎么明白的地方。
3)当堂懂
根据调查,没有提前预习的同学中,只有50%-60%的人能够做到当堂懂。而预习的同学中,有80%-90%的人可以当堂懂。所以看出,即便是预习了,也不能增加全部的人能够做到当堂懂,但是我们至少增加自己可以弄明白一堂课上百分之八九十的知识点,而没有弄明白的百分之一二十的内容就需要我们课下好好复习。
3、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的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4、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方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不迁就、不谅解,不拖延时间。
5、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知识的整体建构。
6、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增长知识,有所创造,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7、制定计划习惯
俗话说“计划是行动的保护伞”,学习计划是明确学习目的、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工具,只有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才能让学习更加的有条理,高一是高中生活的开始阶段,更应该全面规划自己的学期、学年以及整个高中的学习生活。计划不是心里想想、嘴上说说,更应该落到纸上,通过合理的学习计划,让我们对每个学期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只要我们按照计划执行,慢慢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