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简称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这类患儿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广度缩小、注意时间短暂,不分场合的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等,并常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该症于学前起病,呈慢性过程。
该症不仅影响儿童的学校、家庭和校外生活,而且容易导致儿童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和自尊心低,此类患儿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外调查发现该症患病率3%~10%,男女比为4~9:1,早产儿童患此病较多。
二、儿童多动症的原因
1、精神发育受损或成熟延迟。此类儿童行为较幼稚,动作笨拙,协调性差。孩子的母亲在孕期或围产期时并发症较多。
2、遗传因素。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同胞和其他亲属,在童年也患过此病,同卵双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异卵双生儿明显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这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

3、生物化学及代谢因素。经大量研究证实,多动症儿童中枢单胺类受体(一种神经介质,起传递大脑信息的作用,是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更新较慢;也有研究发现,维生素缺乏或某些食物添加剂或色素所致的代谢紊乱与儿童多动行为有关。
4、环境因素。包括产前、围生期和出生后因素。包括母亲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患儿早产,产后患儿容易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甲状腺功能障碍。
5、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等不良因素均可能作为发病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
6、饮食习惯。研究发现,多动症与儿童饮食中含有的氨基酸多少有关。儿童摄入含有过多酪氨酸或色氨酸的食物, 如驴肉、鱼片、干贝、奶酪、鸭掌、猪肉松、腐竹、豆腐皮等,都可能诱发多动症。
儿童摄入含有过多调味剂、食用色素以及水杨酸等化学物质也可能诱发该病。此外,儿童摄入含铅量过度的食物也会导致多动。临床检测多动症孩子血中维生素、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而血铅含量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