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游戏中教自闭症儿童仿说呢?
教师在观察中会发现,很多“星星的孩子”一语不发,甚至牙关紧闭,他们通常在着急或者有需求时,才会咿咿呀呀地发出一些语言,而这些语言却并不被成人所“珍惜”,大人甚至会苛责自闭症儿童的发音或者在孩子主动发音时立即期望他们说得更为完整和清晰。因此,在口语沟通中,自闭症儿童持久地感受到挫折和失败,他们在遭遇成人鼓励或逼迫说话时,时常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在教学中,如何启发孩子说出个语音,通常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持久的耐心。

教师通常会在游戏活动中启发自闭症儿童说出个语音或者说出更多新的语音。在游戏情境下,学习环境更为自然,患儿有更强的自主感和选择性,此时教师的角色由主导者变成跟随者。例如,教师在和孩子玩挠痒痒的游戏时,孩子此时发出“哈哈”的笑声,教师则可以模仿孩子的发音,在帮孩子挠痒痒的同时,嘴里重复发出“哈哈”的声音。如果自闭症儿童对教师的声音有所回应,继续发出“哈哈”的声音,教师需表现得更为兴奋,面部表情更为生动,并加速挠痒痒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对孩子的回应行为进行及时的口头强化:“哈哈,你跟我说得太好啦!”
在进行2-3次关于“哈哈”的仿说回合后,教师此时可以在自闭症儿童面前张开双手做挠痒痒的动作,但是不直接接触孩子的身体,然后说“哈哈”,等待孩子说出“哈哈”后,再继续挠痒痒的游戏,教师也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适时提供口型提示。在“哈哈”的仿说练习进行了3~4次回合后,教师可以将仿说练习目标调整为“呀呀”或者“嗒嗒”这类较好发音的音节,以拓展孩子的仿说内容。教师先对孩子进行挠痒痒活动,然后发出“呀呀”音,之后双手做挠痒痒状放置于孩子面前,等待孩子仿说“呀呀”后,再继续挠痒痒的活动。
除了身体互动游戏,秋千、跷跷板这些运动类的游戏也能增加自闭症儿童的发音量,激发孩子学习口语的兴趣。例如,在玩秋千的场景下,当孩子坐在秋千上时,推秋千的老师在推的时候伴随发出“呜”的音模拟飞速的秋千,坐在秋千上的儿童可能也会跟随发出类似的音。在坐跷跷板的场景下,教师与孩子面对面坐着,当跷跷板翘起的时候,教师发出“翘”的音,坐在对面的孩子可能当即也会跟随发出与“翘”相近的音。这些动态的活动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正向情绪,孩子在这些运动游戏中更容易表现出激动、兴奋的心情,也使得他们容易发起对他人的视觉关注和口语表达。
此外,一些自闭症儿童对音乐律动活动有着较大的兴趣和参与性,在这些有节奏和旋律的律动下,孩子可以更充分地感受到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并伴随着教师的示范进行肢体和情感的表达,这也更容易激发出孩子的语言,促使他们跟随教师进行仿说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