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行语言干预期间要注意的事项
1、早发现早干预
孩子的语言障碍发现的越早,干预、教学的效果就会越显著,并且也可以避免因语言问题而在后续引发的社交、认知或情绪障碍。同时,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即0-6岁)也是干预的较佳窗口。
2、个性化原则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孩子的干预、教学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对于孩子的干预、教学,首先要通过标准化测试与动态观察,确认孩子的障碍类型。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孩子的障碍类型并结合孩子当下的语言水平、兴趣、学习风格和家庭环境等因素,为孩子制定干预、教学计划与方案。
3、监测与调整
在对孩子进行语言干预、教学期间,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表现与成果及时调整、优化干预、教学方法或内容,并且可以定期记录语言样本(像词汇量、句长、发音清晰度等),从而量化孩子的干预、教学进展。
4、综合性干预原则
在孩子进行语言干预期间,大家也要同步关注孩子的认知、社交、情绪发展,如发现问题也要及时干预,从而促进孩子的综合发展。

5、功能性沟通
对孩子进行语言干预、教学时,要以实用为导向,教导孩子与生活需求相关的词汇和短句,而不是教导孩子一些非机械记忆脱离情境的词汇。如果孩子语言能力较弱,那么则需要教导孩子非语言表达,作为孩子口语的过渡与补充。
6、循序渐进原则
对于孩子的语言干预训练或教学内容,大家都要由易到难的顺序,循序渐进的对孩子进行系统性的训练或教学,根据孩子当下的能力为孩子设定“较近发展区”目标。
同时,对于孩子所掌握的词汇或语言技能,也要通过在不同场景、情境进行重复,对孩子所掌握的内容进行巩固与泛化,从而避免孩子刻板化使用。
7、家庭中心原则
孩子接受专业干预的时间与环境相对受限,同时无论是对于孩子所掌握内容的泛化与应用都需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因此在孩子进行语言干预期间,家长也是核心执行者,根据自身的精力与时间,家长可以去了解、掌握沟通策略(平行谈话、扩展语句等)与孩子交流,也要避免在生活中对孩子代偿性过度包办(替孩子表达、过度照顾等),还可以将干预融入日常生活,通过功能性沟通需求激发语言动机。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的语言干预训练、教学,家长还可以通过游戏化互动、兴趣引导来提升孩子的积极性与配合度,减少孩子的挫败感(还可以减少孩子的压力),从而避免机械重复训练。
8、正向强化
在孩子进行语言干预期间,对于孩子做的不错的地方,可以通过代币奖励、社会性赞扬等方式来对孩子的正向行为进行强化,而对于孩子做的较差的地方,则以鼓励为主,尽量不要对孩子进行惩罚,同时也要避免过度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