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理解题型的干扰项常围绕 “信息混淆”“逻辑误导”“细节偏离” 设置,需针对性识别:
与原文细节相似但表述有误
干扰项会截取材料中的部分词汇或场景,却改变关键信息。例如讲座中提到 “新型材料的耐热温度可达 300℃,但在潮湿环境下会降至 250℃”,问题问 “材料的耐热温度是多少”,干扰项可能直接写 “300℃”(忽略 “潮湿环境” 的限定条件),而正确答案需体现 “干燥环境下 300℃,潮湿环境下 250℃” 的完整信息。
符合常识但与材料无关
利用考生的背景知识设置陷阱。比如讨论 “少子化对策” 时,材料重点讲 “育儿设施不足的问题”,干扰项可能出现 “年轻人结婚意愿低是主因”(虽符合常识,但材料未提及),正确答案需严格对应材料中明确提到的内容。
混淆不同观点或阶段的信息
材料若涉及多个时间线(如 “过去的做法→现在的改进→未来的计划”)或多方观点(如 A 的建议→B 的反驳),干扰项会将不同阶段 / 主体的信息错位拼接。例如职场会议中,A 提议 “增加预算”,B 反对并提出 “优化现有流程”,问题问 “B 的观点是什么”,干扰项可能写成 “增加预算并优化流程”(混合两者观点),正确答案仅为 B 的主张。
过度推导或扩大范围
干扰项基于材料信息进行主观延伸,超出原文表述范围。例如材料提到 “某政策在东京试点有效”,干扰项可能表述为 “该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效果显著”(扩大了适用范围),正确答案需限定在 “东京试点” 的范围内。
利用逻辑词制造因果颠倒
针对材料中的因果关系(如 “因为 A,所以 B”),干扰项会颠倒为 “因为 B,所以 A”。例如讲座中说 “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A),产品成本增加(B)”,问题问 “成本增加的原因”,干扰项可能写 “产品销量下降导致成本增加(B→A)”,需紧扣原文的因果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