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机飞手考证的实操考试场地要求较为严格,主要涵盖安全性、空间条件、环境因素、设施配备以及区域划分等多个方面,这些要求旨在确保考试过程的安全有序,同时能全面检验考生的飞行操控能力。
安全性
远离禁飞区域:场地必须远离人口密集区,像学校、商场、居民小区等人员流动大的地方,防止无人机飞行意外对人群造成伤害。同时要远离高压线,避免无人机与之碰撞引发短路、起火等严重事故;机场周边也是严格的禁飞区域,因为无人机飞行可能干扰民航客机起降,危及航空安全。例如在一些城市,以机场为中心,半径 5 - 10 公里甚至更大范围都属于禁飞区,考试场地不能处于此类区域内。
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在场地周边明显位置要设置清晰的飞行区域标识和警示标志,提醒考生和周围无关人员注意无人机飞行,防止不知情者进入飞行区域,造成安全隐患。比如设置 “无人机飞行区域,禁止入内” 等醒目标语的标识牌,并且用颜色鲜艳的围栏或警戒线划分出飞行区域边界。
空间条件
足够的起降与飞行空间:对于多旋翼无人机考试,通常要求场地有两个标准的半径 6 米圈链接在一起的 8 字飞行圈,即至少 12x24 合计 288 平的飞行区,并且要预留 5 米左右的安全区,整体估算场地长 30 米、宽 20 米,面积达 600 平较为合适。这样的空间能满足考生完成如圆形航线飞行、8 字航线飞行等基本操作,增加无人机有足够空间起飞、降落以及在飞行过程中调整姿态,避免因空间局促导致飞行失误 。
障碍物限制:场地应平坦、开阔,无高大建筑物或树木等障碍物。高大障碍物会干扰无人机的飞行信号,影响飞行稳定性,还可能导致无人机碰撞坠毁。例如在山区或树木茂密的地方,信号容易受到遮挡,不利于考生操控无人机完成考试动作。
环境因素
气候条件适宜:尽量选择气候稳定、风力较小的地区设置考试场地。强风会使无人机飞行颠簸,难以保持稳定姿态,影响考生对飞行高度、速度和航线的控制,增加考试难度与风险。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更是会直接威胁无人机设备安全和考生人身安全,所以考试场地所在区域应尽量减少极端天气出现频率,若在考试过程中遭遇恶劣天气,需立即停止考试。
空域条件合规:场地所在空域需符合相关规定,要远离机场、军事管理区等限制飞行区域,确保能获得合法的空域使用许可。考试机构或场地运营方必须提前向当地空军航管部门或民航地区管理局申请空域使用权,并提交飞行计划(包括训练时间、高度、范围)、安全保障方案(含应急预案、保险等)、机构资质证明等材料,获批后方可开展考试 。
设施配备
起降坪:需配备至少 3 个标准起降坪(直径≥10 米),采用防滑材料铺设,以便无人机平稳起降。起降坪周边设置风向袋、气象站等设施,实时监测气象数据,让考生能根据风向、风力等气象条件调整飞行操作 。
模拟作业设施(针对特定场景考试):如果涉及农业植保场景考试,场地内应搭建农田、果园模型,安装可调节喷头模拟农药喷洒,用于检验考生在实际农业作业场景中的操作能力。对于电力巡检等方向的考试,要设置高压线塔、建筑立面、管道等设施,模拟真实的巡检环境,考查考生操控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完成任务的水平 。
照明系统(若有夜间考试需求):若有夜间低光环境作业考试内容,场地要配备照明系统,训练考生在低光环境下的操作能力,照明设施的布置要合理,不能产生眩光影响考生视线,又要增加足够亮度照亮飞行区域 。
区域划分
飞行区:飞行区应当增加考试用无人机在其中可以完成所要求的飞行科目,且其按照考试科目要求的轨迹与区域边缘应有不小于 5 米的水平安全间隔。如飞行区边缘存在与按照考试科目要求的轨迹间隔低于 5 米的区域,则该区域应设置高度不低于 2 米的安全隔离网,其他飞行区边缘区域应设置有醒目可见的警告线或警告装置,防止无人机飞出规定区域造成危险 。
实践考试区:实践考试区应容纳不多于 5 人,以及实践考试所需的设施设备等。实践考试区边缘应设置有高度 0.6 米的隔离线,将考试操作区域与其他区域隔开,保障考试过程不受干扰,同时也保护周边人员安全 。
待考区域:实践考试待考区应当容纳不多于 20 人,其边缘与实践考试区边缘距离不少于 10 米,并设置警戒线确保申请人与飞行区域安全警示。待考区要为考生提供相对舒适的等待环境,同时让考生能清楚看到考试区域情况,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