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作品集:按 “院校风格” 定制,传递 “设计思维” 而非 “视觉堆砌”
作品集是申请的核心,需避免 “通用模板”,根据目标院校的风格倾向针对性调整,核心要点包括:
按院校类型匹配项目侧重
申请商业落地型院校(如 Parsons、LCC):需包含 1-2 个完整的 “品牌设计 / 商业包装” 项目,必须呈现 “用户调研→市场分析→方案迭代→商业应用” 全链路。例如品牌设计项目需附 “目标人群问卷结果、竞品视觉对比表、VI 系统在包装 / 门店 / 社交媒体的应用效果图”,证明设计的落地性;
申请实验创新型院校(如 RISD、CSM):需加入 “跨媒介实验项目”(如 AR 动态海报、数据可视化装置、回收材料立体视觉),重点呈现 “灵感来源→材料测试→概念推导” 过程,哪怕是未完全落地的实验性作品,也需说明 “设计意图与批判性思考”(如 “用碎片化拼贴表达数字时代的信息过载”);
申请综合平衡型院校(如 ACCD、RCA):需平衡 “商业项目 + 实验项目”,例如 1 个 “公益组织视觉识别系统”(体现实用能力)+1 个 “基于诗歌的视觉化创作”(体现创意),展现多维度设计潜力。
项目主题:小而具体,绑定个人视角
拒绝 “环保、梦想” 等空泛主题,聚焦 “个人经历、小众议题、文化差异”,让作品更具记忆点:
文化相关:如 “基于敦煌壁画纹样的现代字体设计”(结合自身文化背景,避免同质化);
社会观察:如 “为听障人群设计的公共空间视觉导视系统”(聚焦小众需求,体现设计的社会价值);
个人体验:如 “记录外婆织锦工艺的视觉日记 —— 传统纹样与现代排版的融合”(绑定情感共鸣,传递独特叙事)。
视觉呈现:用排版体现平面设计功底
作品集本身也是 “平面设计作品”,需展现你的专业能力:
格式规范:严格按院校要求调整(如 RISD 要求 PDF 不超过 20 页,单个文件≤10MB),避免因格式错误被直接筛掉;
信息层级:用 “字体大小、粗细、间距” 区分 “标题、正文、注释”,例如项目标题用加粗黑体,调研数据用表格可视化呈现,避免信息混乱;
媒介延伸:若掌握动态设计(AE)、交互设计(Figma),可加入 “动态 LOGO 演示视频”“可点击电子书链接”,体现跨媒介能力,成为加分项。
二、文书:与作品集 “强呼应”,证明 “适配性” 而非 “空泛抒情”
文书需围绕 “你为何适合该专业 / 院校” 展开,避免套用通用模板,核心包括三类材料:
个人陈述(PS):用 “设计经历” 串联动机与目标
需结合 1-2 个作品集核心项目,回答三个问题:
专业兴趣起源:如 “我的‘听障人群导视系统’项目中,发现传统平面设计对特殊群体的忽视,这让我立志深入研究‘包容性视觉设计’”;
院校适配性:需具体到院校资源(如 “贵校 LCC 的‘社会设计实验室’与我关注的‘设计赋能小众群体’方向高度契合,希望在 XX 教授的指导下探索视觉与无障碍设计的结合”);
未来规划:如 “毕业后希望进入专注公益设计的工作室,将海外学习的‘包容性设计理念’应用到国内公共空间项目中”。
推荐信:用 “具体案例” 佐证专业能力
选择 “专业老师或设计行业从业者”,避免找 “头衔高但不了解你” 的推荐人,内容需包含:
推荐人与你的关系(如 “作为该生‘品牌设计’课程导师,见证其完成 XX 项目”);
具体能力案例:如 “在 XX 品牌设计项目中,该生通过调研发现‘Z 世代偏好极简视觉’,主动调整 LOGO 字体与色彩方案,终方案获课程,展现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与执行力”;
推荐结论:如 “相信其在视觉美学与调研分析上的能力,能适应贵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节奏”。
简历(CV):突出 “设计相关经历”,简洁聚焦
避免罗列与设计无关的经历(如普通社团活动),重点呈现:
教育背景:标注核心设计课程(如 “字体设计、包装设计、动态视觉”)及成绩(若 GPA 可标注,如 “设计类课程 GPA 3.8/4.0”);
实践 / 竞赛经历:按 “项目名称→职责→成果” 格式撰写,如 “2024 年 XX 设计竞赛,负责品牌视觉方案设计,作品获省级二等奖,被用于赛事宣传物料”;
技能清单:明确标注设计软件熟练度(如 “Adobe AI/PS/InDesign:精通;Figma/AE:熟练”),语言成绩单独列出(如 “雅思 7.0,单项不低于 6.5”)。
三、语言与技术:满足 “基础要求”,展现 “加分技能”
语言成绩:达到院校标准,避免 “卡分”
本科申请:多数院校要求雅思 6.0-6.5(单项不低于 5.5)、托福 80-90;
研究生申请:雅思 6.5-7.0(单项不低于 6.0)、托福 90-100,院校(如 RISD、Parsons)需托福 100+;
注意:部分院校接受多邻国(如 SCAD),但建议考雅思 / 托福,适用范围更广;语言成绩需在申请截止日前提交,若未达标可先提交作品集与文书,后续补充刷分结果(需提前与院校沟通确认)。
技术能力:掌握 “核心工具”,拓展 “加分技能”
必备技能:熟练使用 “Adobe 全家桶”(AI 用于矢量设计、PS 用于图像处理、InDesign 用于排版),这是平面设计的基础,需在作品集中体现(如用 AI 制作 LOGO、用 InDesign 设计书籍内页);
加分技能:若掌握 “Figma(交互设计)、AE(动态设计)、C4D(3D 建模)、Procreate(手绘)”,可在作品集中加入相关成果(如用 AE 制作的动态海报、用 C4D 建模的 3D LOGO),体现技术广度,尤其受实验创新型院校青睐。
四、院校调研:提前 “吃透要求”,避免 “盲目投递”
明确院校 “特殊要求”
部分院校有 “专属申请要求”,需提前确认:
命题作品集:如 RISD 曾要求本科申请者提交 “一个‘错误’主题的平面设计项目”,需按命题创作,不可用通用作品;
额外材料:如 CSM 部分项目要求提交 “设计日记(Process Journal)”,记录日常灵感与创作草稿;
提交方式:部分院校需通过 SlideRoom 上传作品集(如 Parsons),部分接受 Behance/Portfolio 在线链接(如 RISD),需确保链接有效、无隐私设置。
研究 “课程设置与毕业生去向”
课程匹配:如想侧重 “商业品牌设计”,需确认院校是否有 “品牌策略、广告视觉” 等课程(如 Parsons 的 “Brand Identity Design” 模块);若想探索 “科技与设计融合”,需关注是否有 “动态视觉、数据可视化” 相关课程(如 RISD 的 “Digital Graphic Design”);
就业资源:如 SCAD、ACCD 等院校与 Nike、Apple 等品牌有合作实习项目,若目标是进入大厂,需考虑;若想从事公益设计,可关注院校是否有相关合作机构(如 LCC 与多个公益组织的设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