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考研培训主要包括面授小班培训、网络远程教学培训、网络直播课堂培训、考研图书等。事业部为广大考研学子提供全套复习辅导课程,包括周末考研乐学、全日制魔鬼集训营、VIP 1对1公共课、VIP 1对1专业课、精品网课、考研直播课等系列产品,满足各类考生个性化的学习备考需要。

集训营辅导模式针对性补弱辅导
辅导模式
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保姆式督学服务、与研友共同学习
个性化研发
大三、二战、 、 专科同等学力等人群定向课程体系
优化升级
导学 基础 强化 模拟 冲刺5阶段复习备考之中
专业定向
艺术考研;日语考研;经济学(初级);经济学(中级);心理学定向班; 中医定向班;企业管理定向班;管理科学与工程(运筹学);教育学; 计算机;行政管理;专业型硕士:金融硕士(MF);国际商务硕士(MIB); 管理类硕士(MPAcc);资产评估硕士;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 (法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用统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MJC); 教育专硕(教学- 333教育综合);应用心理硕士;翻译硕士(MTI), 单独开班,网课+面授
历史学考研难度大吗
总的来说,历史学考研的难度可以概括为:竞争激烈程度低于热门专业,但对考生的专业素养、知识积累和语言能力要求极高,不属于“容易”的范畴。
1. 从宏观竞争(线/报录比)角度看
• 横向对比(vs 其他): 相对于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特别是新传、马理论)等“卷王”专业,历史学的线通常要低10-20分甚至更多。它不属于报考人数巨多、分数线奇高的“超高难度”梯队。
• 纵向对比(自身发展): 但近年来,随着考研总人数的暴涨,历史学的线也在稳步上升(从之前的320左右涨到了近两年的336)。这意味着“随便考考就能过线”的时代早已过去,内卷化同样发生在历史学领域。
• 报录比: 普通院校的报录比大概在5:1到10:1之间。而学校(如北大、人大、复旦、南开、北师大等)的报录比普遍在20:1以上,甚至更高,竞争异常惨烈。
结论:从纯数据上看,历史学考研的难度低于热门的专业,但难度在逐年显著增加。
2. 从考试内容与专业要求角度看(这是难度的核心)
这才是历史学考研真正难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 知识体系庞大,记忆量巨大: 史从远古到近代,世界史从古代到当代,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广。需要记忆大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典章制度、历史概念等。这需要长期、系统、反复的记忆和梳理,无法临时抱佛脚。
• 对深度理解要求高: 历史学考研早已不是“背多分”的时代。院校的考题越来越灵活,注重考察历史思维、分析能力、学术素养。例如,要求对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史学观点、论述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等。这需要考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 史料解读能力: 很多学校(尤其是自主命题院校)的试卷中会直接出现文言文史料或英文史料(世界史),要求考生断句、翻译并据此回答问题。这对考生的古汉语功底和外语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是淘汰大量考生的“拦路虎”。
• 学术动态的关注: 越是好的学校,越希望考生了解的学术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而不是仅仅死记硬背教科书。
结论:历史学考研对专业基础的扎实程度、思维深度和语言能力要求极高,这是其“隐性”但核心的难度所在。
3. 不同院校和方向的难度差异巨大
• 学校层级:
? 34所自划线院校+985/211学校: 难度。这些学校专业课题目难、要求高、报考人数多,分数线远高于线。
? 省级重点大学/特色强校: 难度中等。是大多数考生的主战场,竞争依然激烈。
? 普通双非院校/地方院校: 难度相对较低。过线后录取的机会较大。
• 研究方向:
? 史:通常报考人数多,尤其是古代史、近现代史。
? 世界史:报考人数相对少,但对英语(或其他外语)的要求,因为需要阅读外文文献。
? 考古学 & 文物与博物馆(专硕): 更侧重实践和应用,与纯历史学研究方向有所不同。文博专硕近年来热度上升很快,但招生人数也相对较多。
总结与建议
历史学考研难不难,取决于你的目标、基础和努力程度。
• 如果你目标是学校:难度非常大,需要你具备:
1. 极其扎实的专业课基础。
2. 出色的古汉语和英语能力。
3. 广泛的学术阅读量和对前沿的敏感度。
4. 持续数年的刻苦努力。
• 如果你目标是过线,求稳上岸:难度中等,但同样需要你:
1. 系统性地复习所有基础知识点,不能有侥幸心理。
2. 增加公共课(尤其英语)不拖后腿。
3. 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重复记忆和理解。
给考生的终建议:
1. 尽早确定目标院校和专业方向,以便有针对性地准备。
2. 英语学习贯穿始终,历史学研究离不开外语。
3. 精读教材,构建知识框架,不要沉迷于零散的知识点。
4. 多读经典学术著作和论文,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思维能力。
5. 研究真题:搞清楚目标院校的出题风格和重点,是备考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