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同学一看到这个标题,就感觉是在说自己。这个问题大多出现在理科生身上,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为什么平时能听懂也会做作业,但是一上考场就怂了呢?
一、上课听懂了
从已知结果推导出整个思路,比凭空产生思路容易。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接受”远远比“产生”容易的多。“听懂了”容易,因为老师大都会采用“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听懂不是难事。因此,首先要确信一点,没有听不懂的学生。

听懂而不会,是缺乏思考和动手能力的表现。思维上的欠缺,指的是对问题思考的主动性不足,不善于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光听而不改变被动灌输的特性,是不会进步的。
二、作业会做了
充其量反映了你的模仿能力合格。
作业会做了,其实是受众自身的短期记忆与天生的模仿能力所决定的。只要听懂了,就能模仿老师的典例进行自我练习,也会从中体会到某种成就呢。
说的再通俗点:马戏团里的动物们都能在听懂口令的前提下模仿“动作”、“识别”、“演算”等。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无数次训练的结果,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模仿不是人类的专利,更不能因此妄自足满而不求甚解。
这是大多数同学的共性,也是自我盲目自信的祸源,很多学生以为自己会做几个题、作对几个题就自我膨胀,盲目高估自己、而不能清醒。忘记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
三、考试出错了
往往卡在某个步骤,由于考场环境比较紧张,容易钻牛角尖。
其实很多人发现,考试题目都见过,知识点都会,题不会做,往往是因为卡在某一步骤。只要这一步骤通了,后面都会做。
还有一个原因,大家平时做题时参考讯息比较多,或者时间较多,没有压力,故而做题时头脑较为冷静,不自觉地会从题目出发,而考试的时候,还仅用知识点去套用,没有真正领会知识的精髓,缺乏灵活性,生搬硬套、步入死局。
此外,考试时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做题时容易只朝一个方向去思考,钻了牛角尖,导致不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