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疫情与编程
近期,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短短一个多月肆虐了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和美国、加拿大等许多。为了更好地了解病毒,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线自动化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利用阿里达摩院研发的AI算法,将分析疑似病例的基因的时间缩短至半小时,近而大幅缩短了确诊时间,同时能够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
在这次疫情中,阿里达摩院的一群编程技术人员功不可没,他们没日没夜的加班赶工,编写代码,优化算法、调整数据结构,再次刷新了速度,为病人节省了确诊时间。
由于病毒存在变异的可能性,在检测过程中也就可能出现漏检的情况。此次诊断效率的提升得益于算法创新。在序列比对过程中,达摩院对算法增加了分布式设计,提升了比对效率;在病毒序列拼接阶段使用分布式设计的de Bruijn图算法,变异病毒也能检测。
02 少儿编程的优势
关于少儿编程,家长或多或少有着一些顾虑,例如:伤眼睛、不会电脑等,实际上都是因为家长对编程的了解不够充分。
少儿编程教育并非是要求几岁的孩子学习C语言、Java等工业级开发语言,而是通过编程游戏启蒙、可视化图形编程等课程,培养孩子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解难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迅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运作方式,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对自我探索、设计思维都有提升。
编程教育是一个多的大融合,涵盖科学、技术、数学等,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比分离、注重知识点记忆的传统教育更适应现实需要。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交能力等,让孩子全方位发展。少儿编程教育更注重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摸索和创新的精神,启发孩子独立思考。
03 政策的扶持
2016年7月20日,常务会议通过“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对我国未来五年科技创新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前瞻布局。
2017年7月20日,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
2017年浙江实施新高考选考方案,将信息技术(含编程)纳入高考科目,其分值占比与传统选考科目一致,为100分。同时,在浙江省公布的选考科目范围中,信息技术科目被多所211高校多专业要求选考。
2017年,各地高校和中学加大了对编程教育的倾斜,17所985高校给出科技特长生加分条件,211高校紧随其后。清华附中、人大附中、上外附中等600多所中学相继开设了编程教育相关课程。
2018—2020年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窗口期,为搭上人工智能技术快车,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并为实现2030年人工智能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人工智能教育无疑是现阶段发展的重中之重。
2020年1月,《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或基础拔尖的学生。聚焦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综上所述,少儿编程无论是从政策导向来看,还是从教育优势来看,少儿编程都是一门值得学习的科目。它作为STEAM(集科学、科技、工程、艺术与数学为一体)多综合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未来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