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为什么信息学奥赛含金量高
取消奥赛加分了,剥夺了它的功利属性后,奥赛不是应该被贬值么?怎么含金量越来越高了?
原因何在?
因为清华北大等学校,在录取过程中,把越来越多的名额投向了自主招生。以清华北大为例,仅凭裸分录取的,仅有20%;而在它们目前的自主招生评价体系里,竞赛获奖——几乎成了,不可替代的指标。
随机看看几所高校2018年自主招生的报考条件:
在高中阶段参加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决赛获得优异成绩者。——北京大学
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具有特长,且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清华大学
鼓励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计算机竞赛中获得省级竞赛一等奖及以上的考生报考。——科学院大学
高中阶段参加数学奥林匹克、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决赛)、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决赛)、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励的学生,可免于参加自主招生考核笔试环节,直接获得面试资格。——武汉大学
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竞赛”)获得省级赛区二等奖及以上。——重庆大学
可以看出,这些高校涵盖了一类、二类,但都代表了教育的较水平。
奥赛含金量的增加,并不是凭空编出来的,而是高校用实际行动证明的,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认可奥赛奖项的高校越来越多,已达近百所(含综合评价录取);
二、以前,只有省级一等奖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含金量,而现在,省二、省三同样被广泛认可,包括十余所985高校、绝大多数211高校;
三、以前,省一才能加10分或20分,而现在自主招生普遍降10—60分,较高能降到一本线录取。
不谈别的,仅从高考的角度讲,奥赛是不是价值更高?所以,便不难理解:当很多不懂政策的学校都在对奥赛迟疑观望的时候,一些学校更加重视奥赛了。
相较于2014年前旧高考,总体来说,分数对于的效价降低了,就是说考试分数在方面作用是降低的,原来完全是凭分数说了算,但新高考不仅仅是看分数,还要看其他方面的评价因素。对于学校而言,增加的“其他评价因素”,至少是在短期内,几乎完全被奥赛给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