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的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来基础差,没怎么学习的学生,那么,努力肯定要比方法更重要。这类学生,你只要去学,哪怕是囫囵吞枣,也多少能学到一些东西。但是,当你学习到了一定阶段,已经没办法以勤补拙的时候,谁还跟你说只要努力就行,学习方法并不重要的人,肯定是见不得你好的。
一:打造自己的科目
当你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成绩达到班级的平均水平,或者觉得自己努力了但是总分没办法提高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去选择自己较好的一门科目把它打造成自己的科目。
这段时间,可以在每天在增加把其他科目的日常作业、学习完成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多花时间把这门科目的知识点进行加强学习,把它搞成自己的。这个是指,在这之后平时所花的时间比其他科目平均用时要少,但是成绩还是不错——因此,这里的“”不是指意义上的,也不是打不死的「」,而是相对的好的那一科。
在个稳定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第二科目,以此类推,逐渐迭代加强科目的建立。在一类强化完成后,当你每一门科目的基础都打好,并且提升了一个层次后,再回到个科目,寻求更大的一个提高,如此循环反复。
这里强调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科目不要平均用力,而是有侧重地,渐次地集中在某一科上。这样的思路是越到后面,你需要操心的科目就越少,可能前面你不会每一科都能有一个漂亮的成绩,甚至单单一科提高十几分对你的总成绩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到了后面,当你一个循环下来后,你就会发现已经成了大BOSS,完全可以吊打那些前面每一科都挺平均并且不错的学生。
二:将参考书变为你的私人老师
现在不管是因为老师繁忙,还是学生自身性格的原因,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很多不懂的问题没办法找到老师答疑解惑的。不管现在的补习班还是家教,其实都是想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途径去解决学习上各种不懂的问题。但是这些毕竟都是有时间,地点限制的,如果孩子自己能够有一个贴身的解惑老师,岂不美哉。
每一科可以买两三本参考书,参考书的要求是需要有每道题的解题详解过程,较好有解题思路。然后对于参考书,不需要把里面每道题的解题详解都看,都记住,仅仅把里面的目录,章节提要,题目多看,熟悉即可。较重要的是看的频率,同一本书,同一道题的一个频率。要多看,把每一本书里面的题型大意和有哪些章节提要做到滚瓜烂熟。这样的目的是,后面当遇到不懂的题目的时候可以回忆起在哪里看到过类似的题目,再去找到详细的一个解题过程,这样就相当于有了一个私人老师了。
因为参考书注重看的一个频率,并且不需要去思考它的一个解题过程,所以更多地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去看,或者在做题做累的时候作为一种放松的一种方式。
三、将高考真题作为高三阶段做题的主要部分
很多学生在高三阶段都是在题海中遨游,题海战术是老师、学生都常挂在嘴边的话。但是很多学生却都是在题海中,茫然无措,只是有什么题就做什么,没办法捉到重点。有时候,这次考试发现了一道难题不会做,然后接下来一段时间就努力去攻克这一类型的题,但是到了下一次考试,又出现了新的不会做的题型,再去攻克,如此周而复始,较后发现,每次考试总会有自己不会做的题目。
所以,我建议学生在高三阶段,在大量做题之前,先把近五年本省的高考真题做了,并把这些题型采用第二种方法,去多看,把它们的大意记在脑海里。如此之后再去刷题,那么你就知道哪些题目是你是学习的重点,有哪些题即使做不出来,你也不需要太懊恼了,因为那些题目高考可能根本就不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