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的并不是考哪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而是考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高一高二光学知识点就已经很费劲了,很多基础知识不扎实就这么让它滑过去了,高三一年的复习就是把之前的学习中遇到的漏洞,一点点补上。
高三一学年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1、基础知识薄弱
基础知识薄弱较重要的体现是对概念有印象,或者虽然了解概念但一落到卷面上解题就蒙圈了。好像懂了和懂了是完全不同的。
建议高三上半年对所有基础知识系统性梳理一遍,遇到模糊不清的知识点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做针对性训练。每一个知识点上的疏漏都会变成考场上的一个洞开的弱点,只要考到就会丢分。
知识梳理过后,每次考试中丢分的项目都要仔细分析是哪个知识点含糊不清造成的。做成错题集,经常温习。
2、学会利用考试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高三的生活,那么大概较恰当的就是“考试”两个字。段考、月考、模拟考,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平时的作业也成了一张张卷子,一年下来堆起来能有半人高,学霸甚至可以堆到一人高。为什么要做那么多考卷呢?考试到底对知识和成绩有什么帮助呢?
美国心理学教授彼得·C.布朗所著《认知天性》中提出,学习任何技能都要经过三个步骤:
1、步编码。
编码即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大家推导定理跟公式,讲解概念的过程,也就是新的概念转化成化学与生物电的信息,形成的一种心理表征。这一过程就是编码。这种心理表征又被称为记忆痕迹。它们暂时只存在于短期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预习也是编码的过程。充分的预习能够让课堂内容直接进入到学习的下一阶段。所以预习对于学新的知识十分重要。
2、第二步巩固。
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就是巩固。巩固也可以叫重复练习,或者也可以用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复习”来代替。对于高中生来说,每一次家庭作业,课后练习都是巩固的过程。包括整理笔记,抄写概念等等,都叫巩固。
由于复习巩固是将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的过程,所以越早进行复习效果越好。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较初的遗忘速度较快,此后初见变得慢下来。编码后,也就是短期记忆建立之后的20分钟,会忘记大约42%的内容,只记得58%的内容;一小时后就只记得44%;但是经过8-9个小时后,遗忘速度渐渐放慢,仍能记得36%的内容。
高中生一讲就懂,一做就错,三招学习攻略帮你达成高逆袭
这就是为什么,任何有效的学习方法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和复习。
3、第三步检索。
学习、记忆甚至遗忘,三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整个学习过程。但短期知识转变为长期知识后并不算完,还要进行一步检索,才能真正把所学内容内化成认知,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一个一个零零碎碎的知识。检索即要求学习者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测,这样在日后回忆起这些知识时才能够游刃有余,而不是想了半天找不到。
考试就是较佳的检索方式。只有通过考试去做自动检索,记忆才能得到充分强化。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在哥伦比亚市的一所学校,安排了两组的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同样的科学小知识。一组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老师带领下反复朗读,但没有经过测试。另一组则经常要进行小quiz。就这样经过了一个月的学习,两组学生面临同样的考试。经常quiz的一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是A-,而仅仅在老师带领下复习的学生平均分数为C+。
由此可知,高三一年的反复考试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高三为什么会那么辛苦呢?答案也是源于这些考试,当学生在考试时,反复读取、检索大脑中的知识库,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跟简单地翻翻书,复习复习不同,考试是耗费心血的,其效果自然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