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编程,这几年非常的火爆。这和政策鼓励,消费升级,人才缺口等因素有关。其实,编程和数学高度相关,又有信息学奥赛的出口(竞赛可以加分),很多人认为这是数学之后的新“”。于是,编程这个赛道受资本的追捧,变得更加火热。经过这些年发展,已经有很多少儿编程的机构。
少儿编程的课程模式
从课程来说,少儿编程有线上和线下两种主流模式。进一步细分的话,则可分为AI课/录播课、真人1V1、小班、双师几种类型。各种模式的优势和痛点均突出。 因此,近几年各家均发力进行模式优化和探索,由单一向协同,由粗放向精细发展。
模式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场景由单纯线上或线下向OMO模式过渡;
2)授课方式由真人授课向真人和AI互补模式发展;
3)用户人群再细分,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获客方式、课程体系、授课目标均在不断完善;
4)商业模式由To C 向 To B/G拓展(尤其多)。
课程设置上:
(1)Scrach(图形化)
(2)C++
(3)Pthon
(4)乐高
少儿编程的困难
说了这么多,少儿编程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难度非常大。
主要是表现在这几点:
(1)少儿编程非刚需,家长认知度较低。
市场渗透率低,需要较长的时间培育市场。
(2)区域差异化大。
目前,一二线城市接受程度还可以,下沉市场需要培育,
(3)招生难度高
获客成本居高不下(招生真的很难),疫情反复,广告受限,进一步加剧了编程的获客成本。
(4)师资要求高
少儿编程还是非常专业的,对师资要求高。教师培养成本高,好不容易培养出教师,又被大机构挖走了。
(5)盈利性差
虽然少儿编程的客单价高,但是,获客成本高,教师成本高…
(6)LTV(生命周期)短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当学生面临压力,就会放弃少儿编程
(7)资本搅乱市场
编程赛道,已经跑出来一些所谓的“头部”公司,多数都是“大而不强”,营收很高,很多都是严重亏损,双减政策下,资本大量撤出教育,很多靠“TO VC”模式的机构,实在走不下去了,只能寻求转让,并购,再不行就退出。
少儿编程市场现状
双减政策下,很多文化课机构开始转型,很多会考虑编程这个赛道,因为如前面所言,编程和关联度很高,有出口,理论上LTV比较长,大家都会选择编程这个赛道。,这会进一步加剧竞争。,还有,跨界者进入教育行业。很多都会选择“高大上”的课程。,编程一定是那个“高富帅”和“白富美”,跨界者带着情怀而来,投入也会比较多,面临教师人才,招生难关,续费难关
说了这么多问题,编程是不是不能做了?这个倒不至于,编程确实是“未来”,有很好的的前景,但是,需要耐心的培育市场,要做好长跑的准备,赚快钱的模式,可能走不通了。
此外,编程机构,需要这几大能力
(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根,是本。机构需要有完整的课程体系,保障学习效果,同时方便效果外化。
(2)招生能力
少儿编程机构需要很强的销售能力,还有能构建低成本获客渠道。尤其是八部委发文,广告时代远去,一定要做私域了。这些对机构要求还是相当高,这也是很多机构遇到的大难题。
(3)运营体系
转介绍能力,续费能力,效果外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