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大不同
其实,高中物理和物理的确有点不一样。高中物理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解题思路多,如果不能及时认识到这点,还一直用物理的思维(比如机械记忆)学习高中物理,那肯定会各种不适应,觉得物理又难又无趣,脑瓜子嗡嗡的。

1.从直观到抽象
物理相对而言比较直观,比如一个小球被摁到水里,浮起来了,说明有浮力,说明浮力大于重力;看到球拐弯了,说明力的作用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都是非常直观的现象。
到了高中之后,就要进行抽象思维,要有物理模型的提炼。比如经常把物体看成质点,不考虑它的形状和大小,这就非常抽象。例如把太阳看成一个点,进行大量的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这就是模型化思维。
模型化思维在高中学习和高考中都有很多:提炼模型,建立模型,然后在这个模型里利用学过的知识去处理一些似乎没有见过的问题。
2.从单一到复杂
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关于这些知识和问题,一方面要求大学在学习的时候,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另一方面也要求大家下意识地去培养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
3.从标量到矢量
算数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实际上,的时候也学过很多矢量,只不过不提。比如,力就是一个典型的矢量。矢量的运算其实不仅仅是学的同向相加,反向相减。因为它有时候既不同向、也不反向,这个时候就要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也就是在无形中加入了几何运算,这种运算需要更广阔的思维。
4.从定性计算到定量计算
这是非常大的一个跨越。进入高中,要对力学、电磁学等领域进行的定量计算。
比如,只需要知道为什么苹果会往下落;高中就要能算出苹果1秒钟下落了多高,2秒后的速度是多少。
只需要知道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高中就要知道两个电荷相距1米,它们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到底有多大。
要知道,物理学是研究一切物质的运动形式和规律的,只满足于对物理现象做一些定性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要利用从自然界总结出的各种物理定律,去改造自然,就一点儿差错也出不得,必须进行的定量计算。
高中物理知识结构和要求
主要学习力(浮力、杠杆、滑轮组等)、热(内能、物态变化等)、电、光(光现象、透镜成像)这四部分,原子物理学几乎没有涉及。
进入高中之后,力、热、电、光、原都要重新学习,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广度上的延伸。
力
学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浮力、杠杆、滑轮,到高中之后,浮力、杠杆、滑轮这些几乎不涉及,重点还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多力平衡。
热学
学习分子势能、分子动能,只需要简单了解。但到高中之后,对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要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分子势能是什么?分子势能是怎么产生的?
电学
电学在高中学的更多。学习了奥斯特实验,包括电磁感应现象。到高中之后,要接着学习如何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对电磁感应现象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计算;对于电场这种抽象的、真实存在的物质进行更深入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