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奥赛比的啥?跟咱家娃有啥关系?
这几年信息学奥赛越来越热,虽然能站在国际竞技舞台上的毕竟是极少数的佼佼者,但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到未来需求的方向。
竞赛每道题目都很长,我就不在这里贴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上查一查。总的来说,它是一场既考察智力,又考察编程、应用计算机能力的烧脑挑战。从根本上讲,比拼的就是孩子的逻辑、数学和编程功底。
很明显,到了小 学高年级或中学,但凡孩子要折腾些什么创新科技小项目,十有八九得用到编程。比如科学课作业,就常要用到编程。
它和我们常说的主科“语数外”密切相关,却又截然不同。
为什么密切相关?
因为编程本质上就是跟电脑沟通对话。用特定的编程语言,无论是C、C++、C#还是Java、Python...反正就是把电脑能听得懂的语言元素,有逻辑地组织起来,和电脑进行对话,让电脑明白我们的指令。
而语言、逻辑,恰恰也是“语数外”三门主科的根本。从这个角度看,它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那又为什么截然不同?
“语数外”是基础学/科,孩子平时的学习,多半是一个一个知识点地掌握,一道题目一道题目地练习,重在学理论、学知识。
除了掌握知识点本身,它们培养了孩子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会学习。
而编程,则给了孩子另一个层面的关键能力——能做事。
编程往往是通过一个个的小项目,去做出点什么。无论是在屏幕上显示一行“Hello World”;编写一个游戏程序;还是像科学课作业那种,用编程去控制硬件,它们的较终结果都是——做出一个孩子可触可感、能看到实际效果的产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它包含了“做事”的,从一开始的分析、设计,到实现、测试、不断修改完善、一直到较终的完成。而整个链条中的每一步,又需要用理性、严谨的逻辑串起来。
这是其他学/科很难给到孩子的,编程思维,其实就是让孩子具备做事的思维和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同学参加信息学竞赛,通过信息学特长项获得高校降分录取或保送资格,进入清华、北大、上交、浙大等高校。
高中阶段要取得的保送资格,必须要在小 学、初 中阶段就要参加信息学竞赛,积累实战经验,且初 中阶段比赛获奖,也有助于进入重点初 中、高中。
根据历年获奖选手的经历可以看出能获奖的都是很早就开始学习的一些人,他们每年的排名都在慢慢地往前。
为了初 中阶段参赛并获奖,六 年级的学生较好能够参加一次普及组的比赛,为将来取得更好的成绩积累经验。
目前在城市,三四 年级的小 学生已经加入了战场。获奖小 学生数量逐年上涨,这份证书在小升 初时分量会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