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发育迟缓训练方法——语言符号与指示内容关系的训练
(1)第 一阶段:
本阶段的儿童对外界的刺激感知觉反应不敏感,为此,在训练中通过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动作结合玩具和教具充分吸引儿童,来完成训练目标。可利用各种玩具,如积木、套环、鼓、智力屋、玩具电话等。
(2)第 二阶段:
儿童虽还没获得语言,但对于事物状况已能理解,对事物已经有概念,训练方法如下:
事物基础概念的训练:通过模仿让儿童懂得身边日常用品的用途,例如出门戴帽子,穿鞋,用杯子喝水,打电话等。训练应与家庭指导同时进行,达到训练内容在生活中的泛化。
匹配训练:将两个以上物品放到合适的位置,例如把帽子戴在头上,把牙刷放到嘴里,把两个相同的图片放在一起等。
(3)第 三阶段:
本阶段的儿童是事物的符号形式形成阶段,训练顺序应为符号形式获得→语言理解→语言表达。
手势符号训练:
用日常的情景及游戏促进和强化,如挥手“再见”,后逐渐进入自发的完成如朋友见面握手表示“你好!”等方法。
也可以采用事物和物品之间的关联训练:把娃娃放在孩子面前,将袜子、帽子、手套放在娃娃面前,拍打娃娃的头部后再拍打我们的头部,然后说“帽帽”,在我们的帮助下诱导孩子选择帽子。
语言符号的理解训练:开始可在儿童面前放2~3种物品的图片,治疗师说出物品的名称,请儿童采取用手指指认或用手拿起图片的方式。
语言符号的口语表达训练:对能模仿语言的儿童,应促进其主动口语表达。要注意两个要点,其一,口语表达要和理解水平相适应;其二,表达训练时与理解水平相适应的。
扩大词汇量训练:在名词扩大训练中,把日常用品同一范畴的分化训练,如把各类青菜图片放在一起,对儿童进行分类学习;动词训练可采用动作游戏,将图片和实际生活应用同时进行;形容词的训练可采用游戏的方式,将带有颜色的物品让孩子辨认,如:红色的积木等。
(4)第 四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在扩大词汇量的基础上,还要学习把学过的词汇组成句子,从不完整的主谓、动宾结构转换成完整的主谓宾结构。
我们采用两词句的训练形式:主语+谓语、谓语+宾语、大小+事物、颜色+事物的训练方式,如:两张图片放在儿童面前,问:“哪个是大帽子?”“哪个是小帽子?等方法;也可以采用手势语+成人语的方法,如“吃”的手势+“苹果”的成人语等方式。
如果两词句的方法已经可以说的不错,那么就采用三词句的训练形式:主语+谓语+宾语或大小+颜色+事物的词句。例如:“哥哥吃西瓜”“大的红色苹果”等词句进行训练。
(5)第 五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主要学习语句的顺序关系和规则,语句的逻辑关系能力的训练。
语句形式:谁追谁、谁被谁追。
例如:句子“小兔子追乌龟”,在儿童面前放一张“小兔子追乌龟”的图片,让儿童注意动物的位置关系,儿童根据位置关系口语表达句子,在此基础上可多采用连词、介词等句子,并鼓励儿童应用日常中已学会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