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刀切、直接加分投档的时代,一个通过生物竞赛成绩获得加分的学生在报考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时也会受益。对于高校来说,这个政策可能导致自己招到一些看似、但又不一定很合适的学生。

在各种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加分被取消的同时,自主招生相关的政策逐渐进入了视野。在自主招生的相关政策下,高校可以用竞赛成绩作为初筛依据,给予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在自主考试招生中,高校将评估学生特长与专业的匹配杜进行评估。在选择是否给出降分录取政策等时,将明确降分录取政策对应的具体专业。
过去是统一加分,在投档的录取方式,现在各高校自主招生将择优的“责、权、利”统一在了高校一侧——高校对给予学生的降分录取政策负责、在自主招生测评环节掌握择优权、在后期教育过程享受生源优势。相比于过去只针对省级竞赛一等奖及以上的学生统一加10分或20分的政策,现在的自主招生政策对竞赛生有两大关键利好:
多数学校将初筛时竞赛类的资格要求下降到了省级竞赛二等奖、三等奖;自主招生中学校给出的录取降分幅度现在从10分到60分不等,对于部分复试特别的学生,甚至出了降到一批线或一批线下20分录取等政策。从高中到大学的角度来看,以自主招生替代过往的加分政策,对于有竞赛类经历的学生是更为有利的。
与过去的统一加分不同,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政策要求了专业对口性。因此,现在竞赛选手在投入精力进行竞赛学习之前,就要对自己的高校攻读方向乃至就业做出清晰的规划。例如,对于一个未来想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生,在高中时获得生物学 科竞赛奖项将对他获得目标专业的自主招生资格帮助极小。而一个未来想从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学等专业方向的学生,在高中时如果有信息学的奖项,将在自主招生环节获得巨大的优势。